【美石建工】——建筑工程行业未来会有什么趋势?

发表时间:2022-06-09 16:15


最近北京的疫情得到了控制,很多地方都已经解除了全面居家的办公状态,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


不仅是北京,封禁了近2个月余的上海终于也熬出了头。


6月1日起,防疫政策松绑,上海又重回了往日人潮涌动、车水马龙的繁荣:



就在上周末,上海接连召开了两场发布会:


一场关于疫情,一场关于经济;


着重强调了大上海保卫战,不仅要战胜疫情,还要保持经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赢。

整体来看,从消费物流到民生就业,针对企业走出困境的政策一应俱全。


01


这次上海复工复产,提振经济的关键环节是什么呢?


还得是基建。



这次不但为房产项目审批开放了绿色通道,扩大了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支持领域,更是完善了REIT和PPP项目的发行和参与机制。


为的就是实现上海的“满血回归”,实现全国的“凤凰涅槃”


相比今年工友们听的最多的就是:稳字当头,基建先行。


那基建为什么能在当下当此大任呢?



来看看历年基建投资在我国GDP中的占比,大家应该就懂了。



从04年开始基建投资在GDP的占比就一路往上,虽然17年以来有所回落,但它很抗跌,仍然保持在6%以上。


而且基建作为经济的发动机,是属于长期利好,只凭这一点就已经很厉害了。


毕竟扩内需、增就业就是它,促升级、优结构也是它,进能打造城市大脑,退能做大做强铁公机,而且新老基建齐发力,哪里不行可以开发哪里。


所以上半年的情况大家也都看到了:


今年年初以来市场低迷、热门赛道回调,唯有大基建产业链独自美丽。



以前,国家对基建投资非常谨慎,反复强调不能进行盲目投资。


而现在,国家对基建投资的态度直接大反转,不仅鼓励适度超前投资,就连老基建代表性的房地产行业,也都不断迎来利好。


02


在中国经济面临多重压力的背景下,基建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的地位稳步上升。



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先后都遇到了压力。


其中消费因为疫情反复导致疲软;出口也因去年的基数高,再加上东南亚的产能恢复,今年的大幅增长也比较困难。


所以在多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承压。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建投资相关政策密集发布。


从去年底的“因城政策”,直接变成了支持各地完善房地产的政策。


今年前四个月更是暖风频吹,好的政策接二连三的推出。



紧接着在上月初,国家又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也提到要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的短板弱项,提升县城发展质量,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


从目前来看,国内县城基数庞大但前期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均相对较低,内生需求比较旺盛。


所以在政策指导推动下,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再以市政交通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等为重点方向的市政公用工程建设将成为城镇化补短板重点。


将会有希望催生出较为广阔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在5月23日国常会发布的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中:


再次提到了要促消费和有效投资,因城施策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型住房需求。


并且要新开工一批水利工程项目,特别是大型饮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还引导银行提供规模性长期贷款。


5月25日,上层又召开了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



也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对于经济“稳增长”的决心和力度,同时也再次强调了极简的重要性,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甚至具体到细分项目,要启动水利、水电规划,加快重大水利工程项目推进,水电投资增加三成等,也再次强调了基建在“稳增长”中的重要性。


5月27日,住建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提出推进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建设。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在当前“保就业、稳增长、稳居民收入”的情况下,大基建已经被政府当成今年经济托底的基石。



03


回顾历史,在经济萧条、GU市低迷、失业严重的情况下,政府一般都会通过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扩大投资力度,大搞基建。


从而来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提振经济。


再看美国,从罗斯福时期就开启了逆周期调节的先河,基建就成为了一个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所以基建作为逆周期调节的工具,一直就成为了国内外稳增长、托底经济的重要抓手,基建发力对于上下游投资都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根据建工树测算的数据:


基建投资每提高1%,支出法核算下的GDP就会被拉动0.11%,效果真的是立竿见影。


这也就是为什么历史上的每一次逆周期调节都少不了我们的大基建。



04


可能有的伙伴会担心:基建还有拉动空间吗?



因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基建规模已经很大了,一个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公共资本存量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


所以这就很容易让大家一位中国的基建已经没什么太大的发展空间了。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要知道有这样一句话:“再大的数据,除以13亿也都会变小了”



其实一个看似庞大的基础设施题量,平均到每个人、每一寸土地上也就没那么亮眼了。


截止到19年的数据,其实国内人均公共资本存量也只有2.14万美元而已。



仅仅相当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上世纪70年代、新加坡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


再比如中国航空运输客运量世界第一,但人均却只有14吨/人,对比之下,排名第一的新加坡却高达531吨/每人。



再来看中国铁路运营的总里程,虽然是位列全球第二,直追美国。


但人均里程和铁路里程的密度排名却在十名左右。


包括中国油气管道总里程,虽然也是排名前三:


但人均管道密度只有175公里/万平方公里,与美国(2432公里/万平方公里)、德国(983公里/万平方公里)等国家一比都是相差甚远。


所以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广袤的地理大纵深,注定了中国的基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05


2022年,基建即将崛起,谁会成为赢家呢?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机会又在哪里呢?

其实最直接的机会就是可以增加我们的就业机会,我们的车贷、房贷和生活都有着落了。


因为大基建涉及的行业太多了。

比如像建筑、建材、水泥、重工机械、钢铁等等。

而在这些行业当中某一个行业又会带动它的上下游的产业链,这就又会涉及到无数的企业。




因为只要有一家企业采购原材料,就会带动无数家企业进行投资生产。

最后这些企业又会雇佣大量的人员再进行生产制造。


这个时候大家就有工作了,也有收入了,进而就会带动全民的消费。

一旦消费开始了,又会产生联动效应,去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


这个时候社会上的购买力就会上升,整个国家的内需市场就会被激发起来……

所以说重振大基建,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收益就是:


让大量的劳动者实现了就业,让我们每个建工个人都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投资再次来分享时代的红利。



添加美石建工小助手
领取美石考证工具箱
官方公众号
美石网建工考证


建工应试学美石!